抗战胜利后东北接收的波折历程配资坊
1945年抗战胜利后,作为当时中国合法政府的国民党政权立即着手从日军手中接收沦陷区。然而,东北地区的情况却尤为特殊。这片黑土地上的日本关东军主力近70万部队,已在苏联红军根据雅尔塔协定发动的\"八月风暴\"行动中被彻底击溃,整个东北地区完全处于苏联红军的实际控制之下。面对这一特殊局面,国民党政府不得不采取\"外交接收\"的独特策略,试图通过谈判方式和平接管东北。
东北地区的战略价值与经济地位
当时的东北地区(包括热河省及内蒙古东部)幅员达1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3%,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东北背靠苏联远东地区,东与朝鲜半岛接壤,西连蒙古高原。若中共能够控制这一区域,便可将其冀热辽解放区与隔海相望的山东胶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战略纵深。反之,若国民党控制东北,则将对中共形成战略包围之势。
展开剩余73%在经济方面,东北地区更是名副其实的\"宝地\"。这里不仅幅员辽阔,更拥有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工业体系和最完善的交通网络。据统计,东北的钢铁产量占全国90%以上,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80%,年产粮食近2000万吨,其中大豆产量更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此外,东北还拥有1.4万公里的铁路网(占全国铁路总长一半以上),已探明的铁矿储量达58亿吨,煤炭储量190亿吨,堪称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产区。
国民党接收东北布局与苏联的立场转变
为顺利从苏军手中接收东北,蒋介石在重庆多次与苏联驻华代表进行密集磋商,并迅速完成了接收班子的组建。1945年8月31日,国民政府宣布成立东北行营,任命政学系重要人物熊式辉为行营主任,赋予其东北地区行政、军事全权,负责与苏军交涉。9月5日,又特别任命蒋经国为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专职负责与苏军的谈判工作。
苏联方面原本并无长期占领东北的打算。维持近百万驻军的后勤补给已让西伯利亚大铁路不堪重负配资坊,苏方迫切希望国民党政府尽快接管东北行政事务,以便撤军。然而9月下旬局势突变,美军开始大规模介入,动用军舰和运输机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苏联方面担心美军借机长期驻留东北,威胁其远东地区的安全,态度立即发生180度转变。
接收行动全面受阻与最终失败
苏联立场转变后,开始对国民党的接收工作设置重重障碍。熊式辉一行抵达长春后处处碰壁,形同被软禁在宾馆。军事接收方面更是困难重重: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率部试图在大连登陆遭拒,转往营口、葫芦岛、安东等港口同样被拒,最终只能在东北以外的港口登陆,再经陆路向山海关集结。
为抢占先机,国民党要求空运部队进驻沈阳、长春等中心城市。经过反复交涉,苏方勉强同意但提出苛刻条件:自11月17日起,前三天仅限沈阳降落;11月20日起后三天仅限长春降落,逾期不候,且每次仅允许一架飞机起降。这意味着国民党军队仅有六天时间运兵,且运力极其有限,这实际上为已先期进入东北的十余万中共部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此,国民党与苏联关于东北接收的谈判彻底破裂。为向苏联施压,国民政府将东北行营撤至山海关,这一决策反而加速了中共在东北的发展壮大,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埋下了重要伏笔。
发布于:天津市惠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