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国际社会还在为加沙地带脆弱的停火协议松一口气时,以色列战机在10月11日深夜突然对黎巴嫩南部发动了十轮空袭。这场针对六处重型机械停放点的精确打击摧毁了300余辆工程车辆谷锦网,让本已脆弱的黎以停火协议再添裂痕。

2024年11月27日生效的黎以停火协议曾规定,以军应在60天内撤出黎南部。但期限届满后,以色列先是将撤军推迟至2025年2月18日,继而以“保护北部居民”为由宣布无限期驻扎五个据点。这种步步为营的拖延策略,在加沙停火协议签署后达到临界点——当全球目光聚焦巴勒斯坦时,以军突然对黎巴嫩发难,既转移了国际社会对加沙问题的持续追问,又利用地区注意力分散的窗口实施军事试探。
谷锦网
以军宣称打击的是真主党用于“重建恐怖基础设施”的重型机械,但选择距边境40公里的Al-Msayleh地区而非居民区,明显在控制冲突规模。通过观察真主党对设备被毁的反应强度,以色列可为后续边境政策调整收集关键数据。卫星图像显示被毁机械集中于交通枢纽,瘫痪公路网络将严重延缓真主党控制区的重建进程。这种非对称打击既避免直接杀伤人员引发的舆论风暴,又能实质性削弱对手的长期战争潜力。

面对国内对加沙战后责任的追责压力,内塔尼亚胡政府急需制造“北部安全威胁”的新议题。空袭后以国防军立即发布的“违反停火协议”指控,正是为重塑舆论场量身定制的叙事框架。
对比空袭前后的军事部署可见,以色列刻意保持着危险的平衡。一方面选择远离居民区的机械存储点实施打击,将平民伤亡控制在最低限度;另一方面通过十轮密集空袭制造视觉冲击,向真主党传递明确威慑信号。这种“外科手术式”打击既展示了精确制导武器的技术优势,又为后续谈判预留了回旋余地——正如以军声明强调的“惩戒性行动”而非“全面战争”的定性。
贝鲁特美国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专家指出,未来局势可能沿三条路径演变:最可能的是低烈度循环,即真主党以象征性火箭弹报复,以色列继续定点空袭,形成可控的“袭击-反应”模式;若真主党动员更多重型武器还击,则可能触发代理人战争升级,迫使以军将打击范围扩大至贝鲁特周边;最危险的当属全面边境战争,一旦黎巴嫩政府公开支持真主党,以军地面部队越境清剿将成为现实选项。
黎总统奥恩关于“侵略时机危险”的警告绝非空穴来风。在加沙停火后的敏感期,任何误判都可能引爆更大危机。以色列显然在玩火——既要维持对真主党的军事压制,又要避免局势失控引火烧身。当“停火协议”沦为战术工具,中东这个古老的火药桶正滑向更危险的博弈深渊。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两次战争间的休止符谷锦网,而是强者重新装弹的间隙。
惠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